全国多地国家A级景点暑期免门票 包括厦门鼓浪屿主要景区、青岛崂山风景区等
6月19日,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,即日起至8月31日,8家收费国有A级景区对市民、游客实行免门票开放,包括鼓浪屿上的主要景区。北京青
(相关资料图)
据人民日报报导,为查阅古籍文献,要出差到各地,探访各家图书馆——这是许多古籍研究者的共同记忆。在数字时代,这种情况正发生改变。国家图书馆(国家古籍保护中心)等6家单位近日在线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6786部(件)。至此,全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(件)。依托数字化手段,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“深闺高阁”,让文明触手可及。
兼顾“藏”与“用”
古籍,作为文物必须保护,作为文献必须为读者所用。兼顾“藏”与“用”,一直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,而数字化是最好的方法。中国古籍数字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。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,科技赋能古籍工作取得可喜进展。
“2016年国家图书馆搭建起‘中华古籍资源库’平台,发布了普通古籍、甲骨、敦煌文献等数字资源,并全部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。”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南江涛介绍,国家图书馆还联合海内外收藏机构发布“法藏敦煌遗书”“天津图书馆古籍”“云南省图书馆古籍”等,基本搭建“国家古籍数字平台”架构。
随着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深入开展,各地图书馆陆续投入人力物力,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。国家图书馆先后联合39家单位发布数字古籍,1月4日是第7次联合发布,其中不仅包含明清版刻,还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资源。相关数据显示,在现有的13万部(件)数字古籍中,超过10.2万部(件)归属于“中华古籍资源库”。
“这13万部(件)古籍数字资源,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格外珍贵。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海峥感叹,在线查阅免去了往返奔波图书馆的时间,平衡了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。
AI助力古籍整理
把纸质古籍转化成数字文本,只是古籍保护的第一步。“现有的数字古籍大多由缩微胶片转换而成,分辨率低,使用也不方便。”杨海峥举例解释,这类古籍通常不具备检索功能,想查阅某个内容,需逐篇逐页阅读原文,很难快速找到想要的知识。
6月19日,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,即日起至8月31日,8家收费国有A级景区对市民、游客实行免门票开放,包括鼓浪屿上的主要景区。北京青
图①:山西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荣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货车整装待发。资料图片 图②:司机王勇平驾驶货车行驶在
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,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。科技创新,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前进道路上嘹亮的号角。在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
游客在银川市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观看花灯展(2月5日摄)。春节假期,“2022黄河横城冰雪彩灯艺术节”在宁夏银川市
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题:狮子山下的舞狮人新华社记者韦骅“左眼精,右眼灵,红光万象,富贵繁荣!”“口食八方财,
正在进行围封或强制检测的葵涌邨居民在登记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 题:凝聚香港社会共克时艰
2月6日,航拍青海省西宁市雪后美景。受较强冷空气影响,2月5日至6日,青海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,古城西宁银装
[ 相关新闻 ]